時報訊 2003年央視春晚的一部小品《心病》,時隔多年依然讓人捧腹大笑,小品里範偉扮演的患者,聽聞自己買彩票中了三千塊,情緒激動昏倒在地,被妻子送去看心理醫生。在現實生活中,還真有一聽到“錢”這個字眼,就昏厥的人。前不久,33歲的丁娟(化名),就因為談到錢昏倒被送去醫院。丁娟的主治醫師,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毛洪京解釋,這種病癥在醫學上叫作分離(轉換)製冰機租賃障礙,俗稱癔症。  
  妻子患癔症台北港式飲茶談錢就昏倒
  “我根本控制不住我自己的行為。”面對醫生,丁娟有些鬱悶,“夫妻倆難抗癌食物排行免會吵架,就算牙齒和舌頭也會有拌到的時候。可為什麼我一和老公談到生意上資金的事情時,就會失去理智,然後昏倒不省人事了呢?”
  8年前,丁娟和丈夫從湖北老家來到海寧做皮革生意,幾年裡,兩口子把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,收入也頗為可觀。誰料到,今年冬天是個暖冬,最低氣溫在零下的日子一共也沒幾天,大批皮革皮草服裝滯景觀設計壓在倉庫銷不出去,夫妻倆損失了好多錢。為此,丁娟沒少和丈夫吵架,責怪丈夫進貨太多導致大量庫存。吵架本沒什麼,可是只要一談到錢,丁娟就會心慌、胸悶、說不出話,過一段時間後又會恢復正常。
  上周,夫妻倆又為店里生意的事情吵起來,“戰火”越燒越旺,在提到“鈔票”兩個字時,丁娟當場昏倒。這下子可把丈夫嚇壞了,連夜叫救護車送去醫院。在急診室好房網里,醫生為丁娟做了全面的檢查,可奇怪的是,她既沒有血壓升高,也沒有檢測到其他任何心腦血管疾病,身體體徵一切正常。在當地醫生的建議下,丁娟和丈夫索性歇業幾天,來到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做心理方面的檢查。
  毛洪京主任在詳細瞭解丁娟暈倒的前後經過,診斷她患的是分離(轉換)障礙,這是心理問題以類似軀體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疾病。錢是丁娟的壓力來源,毛洪京主任建議夫妻二人,以後儘量不要因為資金問題起爭執,並暗示丁娟,如果配合治療可以很快恢復。
  疾病發作是因“點到痛處”
  毛洪京主任解釋,分離(轉換)障礙,其實是癔症的兩種癥狀類型,臨床上把癔症性精神障礙稱作分離癥狀,把軀體障礙稱為轉換癥狀。“很多情況下,這種癥狀是由某種暗示而誘發的,也可以由這種暗示而消失,並且具有反覆發作的傾向。但我們無法控制各種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,因此基本上沒有此類疾病的預防方法。”
  “多數時候,誘發癔症的因素與經濟、情感有關,一旦涉及到某些字眼,就可能使患者產生心理衝突,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‘點到痛處’,像丁女士那樣,談到錢這個概念或者與錢有關的暗示時會昏倒,這隻是癔症的其中一種癥狀。”毛洪京主任說,“除了昏倒,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僵住、不說話、不吃飯、嘔吐,甚至視覺聽覺弱化的狀況。”
  毛洪京主任談道,自己曾經接診過一個患者,是位十六七歲的小姑娘。父母離異後她就跟著父親來杭州打工,她看父親總是不務正業,成天泡在電腦上打游戲,就在電腦上設置了開機密碼。結果她父親發現登錄不了,父女倆就吵起來,情急之下她父親打了她一耳光,然後就出門去了。過了3個小時,父親回來,看見她依然保持3個小時前的狀態,僵在沙發上,沒有任何反應,目光也比較獃滯。
  “後來這個小姑娘回憶,自己也不是故意要嚇唬她爸爸,只是身體和精神都不受控制。”毛洪京主任說,“這與她父母感情不合,給她童年造成的陰影有關。”
  年輕女性更易患癔症
  分離(轉換)障礙的病因與精神因素關係非常密切,各種不愉快的心境,包括氣憤、委屈、驚恐、羞愧、困窘、悲傷等精神創傷,常是初次發病的誘因。
  “特別是精神緊張、恐懼,是引發這類疾病的重要因素。童年期的創傷性經歷,比如遭受精神虐待、軀體或性的摧殘,是成年後發生轉換性和分離性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”毛洪京主任說。
  分離(轉換)障礙常見於女性,女性患病比例比男性高出3到4倍之多。“男性和女性的個性特征不同。通俗點說,氣量大小是衡量此類疾病的一個參考。”毛洪京主任說,“15歲到30歲的年輕女性,患病的幾率比較大,35歲以上就很少見了,這與心智成熟程度,承受力有一定關係。”
  “治療分離(轉換)障礙的方法,要根據患病的程度以及患者自身的情況而定。通常情況下,如果反覆發作,可以通過使用藥物治療使心理衝突減淡。如果情況不嚴重,則可以通過心理治療,提高患者的心理應對能力。”
  ●縱深

  癔症為什麼會產生?

  多源於兒時受到刺激
  毛洪京主任提到,這種病與個體性格等多方面有關。其中,後天環境中的不良因素,在兒童性格障礙與行為障礙的發展形成中,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最常見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時期的精神創傷、不正當的教養方法、不和諧的家庭生活,以及外界環境的有害影響。為此,要防止性格反常發展和其他精神異常的發生,就必須重視兒童和少年的身心健康。
  重視精神健康必須從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開始,鑒於兒童早期的性格發展每每決定著其後來的個性特征,因此,個體的精神衛生,首先應從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做起。兒童時期也是為身心健康打基礎的一個重要時刻。
  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,首先要註意家庭教育問題。家庭是兒童生活與活動的主要場所,兒童富於模仿性,易於接受周圍人的熏陶。故家庭生活的氣氛、家庭成員的關係及其對兒童的教育方法,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。為此,家庭應與學校配合,要對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,培養他們愛勞動、愛集體的品德與作風,養成誠實、坦白、堅強、勇敢和心情開朗的性格。
  要早期發現和及時糾正一些神經精神障礙,發生在兒童時期的神經精神功能失調,時常是從個別癥狀開始的。如口吃、遺尿、抽動、神經性嘔吐和睡眠障礙等。兒童時期的行為障礙,往往表現為孤僻、遲鈍、衝動性行為或多動症等。這些情況,如經早期發現及時確診、處理得當的話,有相當多的病例是可以獲得及時矯正和治愈的。
  文化水平低易接受暗示
  患癔症的患者文化程度相對較低,大多生活在封閉性的同源文化環境中。因此,教育程度、社會文化、生活環境等,對這種病的發生、發作形式以及癥狀表現等,也有一定影響。
  不同文化背景對精神疾病的發生有不同的影響。農村癔症患者文化水平明顯偏低,與城市比較有顯著性差異。這類患者常會表現為鬼神附體、雙重人格以及與鬼神有關的幻覺妄想。而且女性多於男性,尤其是家庭主婦、文盲者居多。這與農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、生活環境相對閉塞、多受封建迷信影響有關。
  癔症患病率農村明顯高於城市,女性罹患癔症遠遠多於男性,這與傳統的重男輕女的世俗觀念有關。女性文化低易受迷信影響,或社會地位較低,易於尋求精神寄托等有關。
  一般來說,情緒不穩定、易接受暗示、常自我催眠、文化水平低、迷信觀念重、青春期或更年期的鄉村女性,較一般人更易發生癔症。具有情感反應強烈、表情誇張,尋求別人經常註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人格特征的人,在受到挫折、出現心理衝突或接受暗示後容易產生癔症,這說明癔症的發病受病前性格的影響。
  ●治療及應對措施
  癔病是神經症而非精神病,癔症患者並無神經系統的器質性病變,一旦誘因消失,患者會霍然而愈,要正確對待癔症患者,因為緊張情緒是蘊釀癔症的溫床。因此,創造一個舒適、輕鬆的環境,對於緩解癔症患者緊張的精神和情緒,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循序漸進地消除患者的心理創傷,以“要言妙道”的方式加以開導,指導患者正確對待人生和自己的性格缺陷。
  心理治療
  暗示療法:是消除轉換障礙的有效措施,特別適用於急性起病的患者,可分為覺醒時暗示和催眠暗示兩種。患者迫切要求治療者,在覺醒狀態下,通過語言暗示,或配合適當理療、針刺或按摩,即可取得良好效果。對於病程較長、病因不甚明確的病例,往往需要借助藥物或語言催眠療法,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,才能取得較好效果。
  催眠療法:除了用於增強暗示感受性,消除轉換癥狀外,催眠療法還可用以治療分離性遺忘症、多重人格、緘默症、木僵狀態以及情緒受到傷害或壓抑的患者。在催眠狀態下,可使被遺忘的創傷性體驗重現,受到壓抑的情緒獲得釋放,從而達到消除癥狀的目的。
  藥物治療
  目前尚無治療分離(轉換)障礙的特效藥物,主要採用對症治療。癔症患者常常伴有焦慮、抑鬱、腦衰弱、疼痛、失眠等癥狀和身體不適感。這些癥狀往往是誘使患者發作的自我暗示基礎,使用相應藥物控制癥狀十分必要。不過藥物治療需針對癥狀進行合理選擇。
(原標題:她一說到錢就昏倒 嚇煞老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p16cpbum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